悦读

[商学院]如何理解产业互联网

华兴资本06-07


中信双创丨ID:citicstartup

在产业互联网领域,中国尚且缺乏消费互联网那样的高质量开发者/创业者群体,来推动行业迅速发展。

近日,华兴资本集团董事长兼CEO包凡在2019贝壳新居住大会上,分享了对中国产业互联网和数字化价值的认可和期许以及投资链家和贝壳的初心和逻辑,以下为演讲节选。

中国互联网正“由表及里”

我们是链家、贝壳最早期的投资人之一。三年前投资链家的时候,大家都很奇怪,说你们一个干互联网的投资人,为什么去投一个房地产中介?

其实我们的逻辑很简单。如果看衣食住行四个大领域的话:衣,阿里已经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食,我们投了美团,我们认为美团已经改变了“食”的产业格局;行,我们投了滴滴;而在“住”这个赛道里,我们断定随着互联网的演进,会有颠覆性的重大变化,于是我们就开始在市场上看各种各样的投资标的。

我们当时面临一个选择:到底是支持互联网背景的公司来改造“住”这个行业,还是押注一个拥有相关产业背景的公司来改造行业?后来我们分析了整个房地产行业,明确了一个基本原则:这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必须要建立在深厚的产业基础之上,所以这是为什么我们投资了链家。

今天的贝壳之所以那么成功,背后离不开产业背景的演变——中国互联网正“由表及里”,从消费者端向产业端渗透。

数字化价值照亮产业“深水区”

过去,我们中国的互联网,主要服务终端消费者。改善衣食住行、精神和物质生活,重在连接、呈现,是为消费者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提供便利未来。由于互联网在消费者端的渗透率已经大幅提高,互联网的增长点将转向产业端。“改革进入深水区”,互联网技术将会深入改变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方方面面,从根本上提高全产业链运转效率、生产效率——此时,融合、打通是重点,“数据”的获取、传输、分析,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我们认为产业互联网在研发、制作、组装、服务、营销、流通这6个比较重要的环节里面,都需要先完成数字化的改造,再完成一个数字化的升级。当数字化改造完成之后,就产生了五个核心的生产要素,或者说是核心的能力——数据的采集、数据的传输、实时的决策、资源的调配和供需的匹配。当这五个核心要素综合产生互动的时候,那么我们就开始创造价值了。



我们总结这类价值一共分为四类。

第一类,聚合价值:通过资源的调配,提高企业内部的运转效率。举两个例子,美国第一代的SaaS公司SalesForce,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内部的一个对于销售团队的管理能力,最新上市的一个公司Zoom也是解决了企业管理问题,整合了企业内部资源调配。

第二,释放价值:通过企业之间的产业链协作,提升产业链各类资源的匹配效率,比如美国的商品现货市场IT化程度很高,IBM等公司提供了大量成熟的供应链解决方案,Bosch等公司作为产业链整合者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中国也逐渐出现找钢网、巴图鲁这样的供应链企业。

第三,流通价值:通过数据采集和实时决策,提升流通效率。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去中介化。为什么有经销商?因为产业链相当长,下游的可预见性、透明度相当差,所以经销商承担了对未来预测的风险缓冲,但随着数据采集、实时决策技术的完善,供应商的核心价值——对市场需求的预测和风险的承担,将会被弱化,电商已经干掉了很多FMCG的经销商,未来还会在产业链上干掉更多的中间环节。

第四,回到企业本身,通过在研发环节、制造环节,就深度嵌入实时数据采集、传输、决策,整个生产力将实现根本性的提升,这些本身就是在创造价值。

但更大的方向是,当产业互联网已经完成了自身的改造,再跟消费互联网再融合发展,就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一方面,整个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将推动整个经济的运转效率,由于生产力从根本上提高了,因此经济能够为消费者提供质量更高、价格更低的商品和服务;另一方面,整个消费互联网,也会反哺产业互联网,通过需求对接、数据和技术的连接,持续帮助互联网向产业端渗透,驱动产业互联网发展。

从中美之间比较来看,过去的20年里我们已经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全面超过美国。举例来看,中国新服装款式个数远远超过美国;在餐饮领域以美团为例,每天超过两千万的定单,美国同样的公司可能也就两三百万。

但从产业互联网看差距还是相当大,比如工业传感器渗透率,中国4.6%,美国已经达到12%;在数据领域,美国有超过80%以上的企业上云,中国只有30%。从2007年到2018年,美国有超过5000个通过数据分析申请的专利,而中国连1000都不到。在自动化、工业机器人领域,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产业互联网的“危”与“机”

中国的产业互联网发展,既面临机遇,也充满挑战。挑战可能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的人力成本还比较低,这就导致企业主不愿意投资于技术,长期依靠低成本、低效率的,基于人工的管理方式。

第二,早些年,中国的整个IT行业中软件发展相当落后,企业端的标准混乱,使得今天去IOE等一系列举措导致中国IT基础设施标准不统一,大规模铺开同一种技术的环境不成熟,跨平台开发成本居高不下。

第三,宏观经济及去产能、降杠杆等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大举投入产业互联网的资金实力和信心。

第四,在产业互联网领域,中国尚且缺乏消费互联网那样的高质量开发者/创业者群体,来推动行业迅速发展。

当然,产业互联网发展的机遇也非常大。

首先,无论是通过投资、收购还是战略合作,多家消费互联网领军企业,正努力向产业互联网方向转型,并且已经在云计算、零售/医疗等行业解决方案领域产生推动作用。

其次,消费互联网的发展构成了一部分产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智能手机和4G/5G网络的普及、用户使用手机进行工作和生活的习惯、面向消费者的互联网产品设计和开发模式,将有助于产业互联网的迅速渗透。

第三点,由于中国消费互联网的领先性,我们可以很大程度上通过消费者需求来引领、聚合产业互联网发展,我们目前提出很多新概念,C2M/made-to-order等形式,从过去“以产定销”的方式转为“以销定产”,大幅提高产业链运转效率和反应速度。

然而目前很多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还是存在很大的风险,普遍来看痛点主要集中在:

第一个,传统企业不正视产业互联网,包括对外声称要转型互联网,但只是形象工程,赶个热闹而已。或者存在救世主幻想,有不少企业家把互联网当做“万能药”,认为有了互联网就可以把之前主业存在的问题都解决掉,这是不现实的。

第二个,传统企业不会建产业互联网,没有梳理清楚未来业务策略,盲目的先把互联网搭建起来,或者产品的设计不切实际,不符合用户需求。

第三个,传统企业不会用产业互联网,这是一个普遍问题。传统企业线上线下能力不匹配,但急于推进;速度太慢,以传统决策机制来运营,难以跟上节奏;摇摆不定,对互联网的盈利和持久战预期不足,错过机会。

因此,只有极少数的企业家才能够真正地拥抱互联网。

我们长期看好贝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我们看到了很多创新点,比如ACN网络、业界领先的楼盘字典,对VR等新技术的积极运用等等,这些创新点背后,核心是贝壳的产业互联网DNA以及长期的价值创造能力。如何理解贝壳的长期价值创造能力?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是战略能力,战略上通盘考虑清楚再启动;第二,超强的执行能力,从产业互联网转型角度看,可能很少有比链家更重的企业,几十万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转型,跟执行力有直接关系。当然最主要的,我个人认为,还是大家共同认可的使命感。每个企业转型都会碰到巨大挑战,因为大家有极强的使命感,知道这是正确的方向,即使没有路也硬闯出来。


相关信息